
|
来源:【北京西城】
编者按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散尽,岁月荏苒,但历史的回响依然激荡在民族记忆的深处。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十四年浴血抗战,万千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仅是驱逐敌寇、光复山河,更是人心的洗礼、精神的重塑。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抗战史,浓缩着我们国家涅槃重生的关键一程,蕴藏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绝不衰的精神密码,以及我们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制胜法宝,值得不断挖掘研究。即日起,西城区融媒体中心、区党史办、区档案馆联合在《北京西城报》开设“西城抗战记忆”专栏,传承红色记忆,照亮继续前进的征途。
本期让我们走进以英雄命名的赵登禹路。
赵登禹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因纪念抗日爱国将领赵登禹而得名。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赵登禹等抗日将领,称赞他们“给了全中国人民以崇高伟大的模范”。细数北京大街小巷,以现代人物命名的凤毛麟角,足见英烈赵登禹的分量。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让我们走近这条英雄之路,重温历史,缅怀先烈,汲取前行力量。
★
千年水脉贯穿其中
★
在北京的街巷地图中,赵登禹路北起西直门内大街,南至阜成门内大街,东西两侧胡同众多。它的历史,早在英雄将领的名字铭刻其上之前,已跨越了数百年。
赵登禹路街景
正如镌刻在赵登禹路的铭牌所介绍:“元代曾是大都金水河的故道,原名北沟沿,后改名为白塔寺东街。明代称为大明壕沟,是京城重要排水的防洪措施,明清两代在今赵登禹路南口有一座石桥,称马市桥,石墩以东有马市、骆驼市、羊市,牲畜贸易兴旺一时……”
赵登禹路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元大都时期的金水河。据史料记载,“金水河”名称的来源,主要与玉泉山的地理位置相关。元末明初史学家宋濂等人所撰《元史》载有:“金水河其源出宛平县玉泉山,流至和义门南水门入京城,故得金水之名。”玉泉山位于北京市西郊,在我国古代五行文化中,“金”表示西方,意即“金水河”是源于玉泉山的河水。元代金水河不仅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肩负着排水、防洪与城市卫生的重任。
最早北京全景图阜成门一带,横向主干道为北沟沿,即现在的赵登禹路
那时的北京水网纵横,金水河自什刹海一路向南蜿蜒,沿着今日白塔寺东街、赵登禹路一带流淌,最终汇入皇城护城河。明朝迁都北京之后,高梁河不再直接入金水河,金水河遂逐渐变为排水沟,河内之水也改以生活污水和雨水为主。该河改道向南,经闹市口以东一带向南流入宣武门以西的护城河。
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北京排污系统,曾经被誉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排污工程”。明清时期,北京内城有两条专用排放污水的明沟。一条是从什刹海,流经今天南、北河沿大街,汇入内城南护城河的玉河;另一条是由西直门内横桥起,沿白塔寺东街,流至象房桥,最后注入南护城河的大明壕。大明壕西起西直门内横桥,东南流经白塔寺东街,穿越象房桥后注入南护城河。
路边宣传牌上记录着赵登禹路发展历史
清代时,金水河、大明壕的水量因上游断流大为减少,河道逐渐淤塞、变窄。此段沟渠被称为“西河沿”。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居住密度上升,沟沿一带两侧逐渐形成胡同、民居。到民国初年,沟道完全暗化,河水不再外流,原有明沟之上加盖路面,这条路便被称为“北沟沿”。根据《北京地方志》记载,民国十年(1921年)后,北沟沿成为沟沿周边居民的交通要道,连接西直门、阜成门两大城门,是老北京“城关商贸”版图的重要一环。
赵登禹路南口与白塔相邻
赵登禹路(北沟沿)一带,除了承担着城市排水与市集功能,还密布着众多胡同,如羊市口、白塔寺东街、东夹道、南夹道、莲花池胡同等。这些胡同串联起老北京的坊间生活,记录着市井气息与世代传承的烟火味儿。
★
血色英名镌刻街巷
★
为了铭记抗战历史,部分城市的街道以抗战英烈的名字命名。在北京城区,以现代人物命名的街道,仅有三处,其中两条在西城区,分别是佟麟阁路和赵登禹路,这两位英烈都是为国捐躯的抗日名将。
1898年,赵登禹生于山东菏泽。他自幼习武,青年时代投身冯玉祥部队,后转入国民革命军,成为第29军中著名将领。1933年长城抗战中,他指挥骑兵夜袭、浴血奋战,为中国军队赢得了宝贵的胜利,被誉为“长城抗战的民族脊梁”。赵登禹严明军纪、关爱士卒,军中流传“仰山铁军”的美誉。“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全国武装的弟兄们,抗战的一天来到了,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前面有东北的义勇军,后面有全国的老百姓。咱们中国军队勇敢前进!”人们耳熟能详的《大刀进行曲》唱的就是赵登禹率领的大刀队的抗日故事。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第29军副军长兼教导团团长佟麟阁以29军军部的名义,下令驻守卢沟桥的第37师吉星文团还击:凡有日军进犯,坚决抵抗,誓与卢沟桥共存亡,不得后退一步。在他的感召下,29军官兵摩拳擦掌。他在全军干部会议上慷慨陈词:“吾辈首当其冲。战死者光荣,偷生者耻辱。荣辱系于一人者轻,而系于国家民族者重。国家多难,军人应当马革裹尸,以死报国。”
7月27日,宋哲元命29军军部撤回北平城,并任命132师师长赵登禹为南苑抗日指挥官。赵登禹召集各部开会,他鼓励大家说:“军人抗战有死无生,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佟麟阁毅然留下与赵登禹坚守南苑。
北京城外的南苑,佟麟阁所在的第29军司令部遭受40余架敌机的轮番轰炸,并有3000人的机械化部队从地面发动猛烈攻击。佟麟阁将军率部不畏强敌,奋勇抵抗。日军依仗其武器装备的优势,将29军切成数段,分割包围。中国军队处于各自孤军作战之境地。部队在敌人炮火和飞机的狂轰滥炸下,血肉横飞,损失惨重。佟麟阁与132师师长赵登禹誓死坚守阵地,指挥29军拼死抗击。
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后奉命向大红门转移,途中再遭日军包围,在组织部队突击时,佟麟阁被机枪射中腿部。部下劝其退下,可他执意不肯,说“个人安危事小,抗敌事大”,仍率部激战。头部又再受重伤,流血过多,壮烈殉国。
赵登禹的车子行到大红门附近时被炸毁,他也身受重伤,但拒绝后撤,仍带领部队向日军发起反击。这时,一枚炸弹飞来,赵登禹不幸牺牲,时年39岁。宋哲元得知赵登禹牺牲的消息,失声大哭,他说:“断我左臂矣,此仇不共戴天!”1937年7月31日,南京国民政府追授赵登禹为陆军上将。后来,赵登禹和部分29军阵亡将士忠骸迁葬于卢沟桥畔西道口,兑现了他那句“卢沟桥就是我们的坟墓”的誓言。
抗战胜利后,北平市政府为纪念三位抗战英烈(赵登禹、佟麟阁、张自忠),于1947年3月13日颁布训令,将原北沟沿正式更名为“赵登禹路”。与赵登禹路同期更名的还有佟麟阁路(原南沟沿)、张自忠路(原铁狮子胡同),史称“北京三路齐名,英烈共铭青史”。
★
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
2015年7月6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西城区在赵登禹路举行赵登禹将军纪念雕塑揭幕仪式。这尊铜制浮雕位于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外墙中央,由卢沟桥的雄狮、赵登禹将军塑像、将军题写的“为国家扶正气”和“孝思维则”三块浮雕组成,镶嵌在三十五中学的外墙上,面向赵登禹路大街,古朴却很有震撼力,似在默默讲述88年前的那场惨烈战争。
志成中学校外宣传栏记录着赵登禹路的由来
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前身就是志成中学。时间拨回至1923年。彼时的北高师(今北京师范大学)的9位毕业生,在李大钊等15位教育贤达的支持下,克服重重困难决定创办志成中学。李大钊任校董事会副董事长,还两次给予大笔捐助。正是在李大钊等人影响下,志成中学确立了办学宗旨——改变民族落后、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栋梁之材、有志者事竟成。这也是“志成”名称的由来。
家长带着孩子学习赵登禹将军事迹
志成中学与多个胡同都有历史关联。学校最早设立在机织卫3号,后曾更换多个胡同作校址,比如储库营胡同四川会馆、二龙路小口袋胡同、丰盛胡同等。现址赵登禹路8号建筑风格古色古香,是2014年迁入的新址。新校园内按原貌复建了“志成楼”,校门也是按1935年老校门进行的复建。还有网友专程来此门前打卡,一键回到百年前。雕塑落成后,在“九一八”“七七事变”等纪念日,学校师生都会举行献花仪式,追忆将军精神。
西城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重要传播地之一,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孕育地之一,是许多重大革命事件的发源地,丰富的红色历史孕育了厚重的红色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红色基因。近年来,西城区积极推进党史学习教育,多所中小学、机关、社区定期组织参观学习,让抗战精神走进寻常百姓家。与此同时,西城区各类展馆也多次举办以赵登禹等抗战英烈为主题的展览、讲座,让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相关★
一街烟火记流年
我叫宋三梅,今年七十多了。打1950年跟着父母从官厅水库搬到苏罗卜胡同,就一直住在这儿。一晃眼,大半辈子都和赵登禹路紧紧相连。
小时候,这条街窄得很,两边挤满小铺面。出胡同口就是理发店,师傅手艺利落,街坊都爱去;隔壁小酒馆飘着酒香,大人们常拎着瓶子打酒;修钢笔的铺子最稀罕,坏了的钢笔得小心捧着去修;国营粮店更是热闹,买米买面都得排队。裁缝铺、修车摊、水果摊、茶叶店……整条街就像个大集市,过日子缺啥都能找着。
后头安平巷的早点摊,那叫一个香。每天天不亮,“咚咚”的擀面杖声就响起来,是打烧饼的声音,听着就让人馋。我们这些小馋猫,攥着几分钱就往那儿跑,咬一口刚出锅的烧饼油条,浑身都暖乎,一天都有劲儿。
最盼着去白塔寺庙会。庙会上吆喝声、欢笑声混成一片,小吃摊飘着油香,玩具摊摆着泥人糖画,旧货地摊藏着稀奇玩意儿。兜里没钱也不打紧,光是挤在人堆里看热闹,都能乐上一整天。
上学那会儿,老师说这条路改名为“赵登禹路”,是为了纪念抗日英雄。当时虽然不太了解赵登禹将军的故事,但知道这名字里藏着英雄气。
后来,胡同里的生活慢慢发生了变化。我们住的院落翻新了,变化可大了。原来破旧的房屋被修缮一新,窗户从老式的木头窗户换成了塑钢窗,明亮又保暖;地面也重新铺设了,不再像以前那样坑坑洼洼;家里还增设了浴室等设施,生活方便多了。住在这儿,感觉越来越舒适。
赵登禹路更是翻天覆地。小商店换成了大商超,品类繁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变得更加便利。街边新修的口袋公园,种满花草,安装长椅,成了老邻居们唠嗑晒太阳的好去处。地铁19号线通了,白塔寺街区翻新了,老街既有老北京的烟火气,又添了新活力。
如今走在街上,看着熟悉的一砖一瓦,心里满是感慨。这条路陪着我从扎小辫的丫头,变成了白发老人,见证了多少岁月变迁。虽说模样变了,可街坊们见面时热乎的招呼声,邻里间互帮互助的劲儿,还是老样子。这里头,藏着我的童年、青春,还有安稳的晚年,一辈子的日子,都融进了这条街的烟火里。
新街口街道安平巷社区居民宋三梅
参考资料:
京根儿《北京地名中的“水”影》童曙泉 巩峥 刘寿昌《重走英雄路 缅怀烈士魂》
蒋晨明《志成中学红色往事》《百年城迹》
文字:付善元
图片:姜灏
校对:王昭 卢熙
责编:王昭
审核:侯明月
签发:李卓
本文来自【北京西城】,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 赵登禹路前世今生——路,以英雄之名 | 2025-07-15 17:30:00 |
◎ | 北京公园艺术季启幕 千余场活动丰富游园体验 | 2025-07-02 09:03:00 |
◎ | 提速!京沈高铁迈入350公里时速新时代 | 2025-07-01 19:28:00 |
◎ | 澳洲中华总商会北京峰会启幕:AI 与可持续能源深度融合,绿芯智能项目引领十五五规划新方向 | 2025-06-25 16:59:00 |
◎ | “赌王”之子何猷君收购王思聪旗下企业,接盘后前往山东参加活动 | 2025-06-23 10:3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