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米汽车于近日调整了SU7新车订购页面的措辞:将“智驾”修改为“辅助驾驶”,另外,“代客泊车”功能的介绍也被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小米汽车官方回应媒体称,此举为响应国家号召,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
小米汽车官网截图
记者注意到,小米汽车并非个例,理想、蔚来、鸿蒙智行等多家车企也纷纷调整了宣传口径,不再使用“高阶智驾”等概念,而是普遍采用“导航辅助驾驶”等说法。
小米汽车3月29日事故已经过去月余,虽然事故原因仍在调查中,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开启了深入的反思:当我们将方向盘让渡给算法时,究竟在让渡什么?
多家车企“智驾”更名背后
一场合规与责任的博弈
近日 ,小米汽车将SU7新车订购页面有关“智驾”的措辞均进行了调整,SU7 车型的“小米智驾 Pro”更名为“小米辅助驾驶 Pro”、 SU7 Pro / Max 车型的“小米智驾 Max”措辞更名为“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代客泊车”功能的介绍也被修改为“代客泊车辅助”。
针对此次更名,小米汽车回应媒体称系为响应国家政策号召,顺应汽车行业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我们目前是强调相关功能属于辅助驾驶功能,要求驾驶者时刻关注路况,紧急情况时可以及时控制车辆”。
此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官网发布了《装备工业一司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公告强调,汽车生产企业需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禁止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承担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工信部明确要求车企在宣传中不得使用“自动驾驶”“自主驾驶”“智驾”“智能驾驶”“高阶智驾”等容易引发误解的名词,必须以“智驾等级 + 辅助驾驶”进行描述,例如“L2 级辅助驾驶”。此外,禁止使用“代客泊车”“一键召唤”“远程遥控”等名词,强调驾驶员必须全程参与控制。
记者注意到,除小米汽车,多家车企均调整了智能驾驶的宣传策略。5月1日,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在微博上介绍理想L6智能焕新版时,强调了“辅助驾驶焕新”,理想官微也转发了这条微博。此前,理想新款L6在4月23日前的宣传物料中还被称作“L6智驾焕新版”,但随后改名为“L6智能焕新版”,回避了“智驾”一词。
理想产品线负责人李昕旸微博截图
问界汽车在4月29日的官方微博动态中,使用了“智能辅助驾驶”的表述,而非之前的“智能驾驶”。比亚迪也将“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更名为“驾驶辅助”,并对载客泊车功能进行了重新描述。
蔚来则对不同车型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明确区分,强调ET5具备城区NOA(领航辅助驾驶)能力,新推出的萤火虫车型也主要面向通勤与家庭使用人群,不强调智能驾驶能力。
从“智驾Pro”到“辅助驾驶Pro”,从“智驾Max”到“端到端辅助驾驶”,名称的“降级”不仅仅是对技术能力的重新定义,更是行业内一场关乎责任与安全的归位。
如何重建信任?
从“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
3月28日,特斯拉车主张厉因启动FSD自动驾驶功能后未绕车观察,被成都双流区法院判处交通肇事罪;2023年,一辆蔚来ES8因NOP领航辅助误判隔离带,致车辆撞毁身亡,事后发现系统将白色护栏识别为“云朵”;2024年,一辆小鹏G9在暴雨中误把洒水车识别为“施工区域”,突然急刹引发连环追尾……
当事故接二连三发生,公众却依然沉沦在车企编织的安全幻象中。
从“自动驾驶”到“全自动驾驶”,再到“智能驾驶”,“辅助”一词逐渐弱化,“智能”成为主体,“全民智驾”策略更是将高阶智驾功能从“奢侈品”变成“必需品”。但事实上,尽管车企竞相宣传“全场景智驾”,但当前量产车技术仍停留在L2级辅助驾驶阶段,系统无法独立应对复杂路况。
“对普通消费者要求以专业、理性的技术鉴别能力是不妥当的。但不少智驾车企正是利用了信息差进行混淆营销,挂着‘解放双手’‘自动驾驶’‘XX公里0接管’的羊头,卖着L2,甚至L1级的狗肉。”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郑飞向记者直言。
国际智能运载科技协会秘书长和黄河科技学院客座教授张翔同样表示部分车企的营销手段让普通消费者“不清楚技术底细”,对车辆的安全度也知之甚少,从而导致盲信、盲用。“因为汽车的智驾功能没有国家标准,监管部门难以对车辆智驾性安全作出判定。”
此次车企的集体更名,成为监管部门政策要求之下行业的集体转向,更名不仅是合规之举,更是对用户责任的主动承担。这也说明,智能驾驶正在从“技术赛跑”转向“责任竞争”:车企需以更扎实的技术验证、更透明的用户教育和更严格的责任划分,重塑公众信任。
每日甘肃网·丝路话语
“智驾”更名“辅助驾驶”回归本真
□ 冯海宁
“五一”假期,记者走访多家热门新能源品牌门店发现,“智能驾驶”这一曾经的“宣传C位”主打词,正逐渐淡出车企产品宣传的核心话术,变成“你问我才说”的隐藏词汇。除极少数门店仍以“智能驾驶”为宣传口径外,理想、小米、蔚来、阿维塔、小鹏等多数车企门店在宣传产品时,均发生较为明显的改变。如小米调整SU7新车定购页面中的措辞,将“智驾”更名为“辅助驾驶”。(5月6日财经网)
在人类社会进入智能时代的背景下,走在科技前沿的汽车行业,也搭载了越来越多的智能技术。相关新能源车企为了蹭热点,迎合市场需求,将融入辅助驾驶技术的新车宣称为“智能驾驶”汽车,的确也取得不错的销量。然而,由于“智能驾驶”广为宣传,很多人把“智驾”当成自动驾驶,以为“解放”了双手和眼睛,殊不知,为安全驾驶埋下了隐患,驾驶人错误使用辅助驾驶引发的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为此,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高速公路电子屏上均出现“车流量大,请勿使用智能驾驶”“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等提示语,以免驾驶人因过度迷信“智驶”而发生悲剧。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指南要求,企业必须规范营销宣传行为,向消费者提供有关智能网联汽车驾驶自动化等级、系统能力、系统边界等信息时,应当真实、全面,不得作虚假、夸大系统能力或引人误解的宣传……
在数起事故和监管要求的共同影响下,上述新能源车企纷纷改口,将“智驾”或“智能驾驶”更名为“辅助驾驶”。这一积极改变,既有利于消费者理性购车,避免被车企的“智驾”话术所误导,更有利于防止驾驶人草率地将安全交给“智驶”自己去睡大觉。
根据国标《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GB/T 40429-2021),自动驾驶分为0至5级,L0级为应急辅助,全由驾驶员操控车辆;L1、L2级为驾驶辅助,需要驾驶员能完全掌控车辆;L3级至L5级为在不同条件下的自动驾驶。有研究者指出,“市面上量产的、带有智能驾驶功能技术特征的车符合L2级标准,主打‘辅助’功能,其实还是以驾驶员为核心。”既然在标准上符合驾驶辅助,岂能宣传为“智驾”?
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关乎生命和财产安全。那么,车企在宣传方面不能有夸大成分,否则,既误导消费者购车也误导使用,害人不浅。如今相关车企更改话术、降低“智驾”宣传频次,是觉醒后走向诚实的体现,也能避免误导性宣传“引火烧身”。因为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乃至刑法设定的红线,不容践踏。
另外,消费者也要深入了解相关信息以免被误导。
来源:南方都市报、每日甘肃网
责任编辑:杨阳
监审:穆好强
◎ | 每日甘肃 | 车企“智驾”,集体改名→ | 2025-05-09 08:54:00 |
◎ | 三湘时评丨既要把握政策利好,更要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 2025-05-09 06:42:00 |
◎ | 山东健康所属新华医疗携创新放疗方案亮相ESTRO 2025-欧洲放射治疗与肿瘤学学会大会 展现中国智造硬实力 | 2025-05-08 15:27:00 |
◎ | 通用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 2025-05-05 03:20:00 |
◎ | 实探“五一”车市:21场地方车展扎堆举行,多款车型趁机“大放价” | 2025-05-04 18:32: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