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网 手机版
游客 亿元 中国 景区 公司 企业 假期 深圳 民警 美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庶民到皇家 黄的色彩文化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2 06:38:00    

作者:邵 旻(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在中国人心目中,黄色有着特殊地位,它总会让我们联想到古代皇家的威仪,当明亮鲜艳的黄色遇上光滑华丽的丝绸,似乎就能平添一种“帝王之气”。黄色的这种“超能力”从何而来?

在没有化学染色的古代,中国染匠早已深谙自然染色之法。他们从草木花叶中提取出天然的黄色色素,将其染制成风格各异的黄色衣衫。黄色,是古代染匠从自然中撷取的最常见的色彩,从物以稀为贵的角度来说,黄色太过寻常,很难与高贵画上等号。

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黄色一直是庶民之色。借助隋文帝的个人色彩喜好,黄色的贵气才开始显现,并在朝代更迭中一路“逆袭”而上,一步步晋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杏黄色缂丝双凤花卉纹氅衣料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片由作者提供

黄栌树干可以染制金黄色调 图片由作者提供

栀子果实可以染制橙黄色调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药可以染黄袍

用中药材来染黄袍,这听上去是不是很酷?在中医古书中,绝大部分天然染料有着另一重身份:本草中药。伴随不同时期的帝王对不同黄色的喜好,各种染黄本草先后登场,在“可药”的功能外扮演着“可染”的角色。

可以用来染制黄色的本草有十多种。黄栌与柘木的枝干,川黄檗与关黄檗的树皮,山矾与荩草的枝叶,栀子的果实,郁金、姜黄与地黄的根茎,国槐的花蕾与花朵,都是经典的黄色染料。

这些染黄本草的染色工艺也较为简单。大部分染黄本草只需通过煎煮法滤取染液,就像熬煮单味中药一样,将面料直接浸入染液就可染色,如黄栌、柘木、黄檗、山矾、栀子、郁金、姜黄。少部分染黄本草则需在煎煮浸染之后,再用明矾水进行媒染显色,如荩草、槐花。地黄的染色相对复杂,需要将新鲜地黄加草木灰捣碎绞汁后进行染色。

隋唐皇帝为何穿黄

在获得帝王色彩的身份之前,黄色在中国色彩史上已经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这种如日光般耀眼的色彩,既代表着大地的颜色,又代表着中央之色与五行中的土色。或许是因为黄色易于染制、气质亲民,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古书中可以找到的黄色与帝王袍服之间的关联非常有限,仅限于方位用色或时令用色,例如皇帝的五郊或五时袍服,就包含黄袍。

黄袍正式进入帝王的视野,是以隋文帝为起点的。按照隋文帝时的服装规制,皇帝在视朝、听论、宴见宾客时应该穿着白色服装。但相对于白色,隋文帝更喜欢穿着黄纹绫袍。一开始,隋文帝只是在宴见宾客时穿着赭黄袍,后来在常朝时也改穿黄袍,甚至将朝服也改成黄袍,只是加十三环朝带以示区别。这场由皇帝引领的色彩风尚影响巨大,黄袍在宗室与朝堂百官中流行开来。当时黄色并不是禁忌色,民众也纷纷效仿,黄色成为贵贱通穿的流行色彩。

此时的黄色在时尚与礼制中产生了极大反差,一方面在习俗上深受上层社会喜爱,另一方面在制度中仍属大众服装色彩。

唐代皇帝沿袭了隋代习俗,同样偏爱赭黄常服。在唐高祖时,黄色仍可君臣通穿;到了唐高宗时,皇帝开始颁布禁黄令,逐渐将臣民排除在黄色服装的制度之外。从总章元年开始,臣民“一切不许着黄”,黄色成为皇帝常服的专用色彩。

隋唐时皇帝所穿着的黄袍色,被称为赤黄色或赭黄色,是种十分温暖的橙色,多用黄色染料黄栌和红色染料苏木混合染制而成。黄栌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初夏开花时如云似烟,因而得名烟树;变种黄栌深秋叶红,层林尽染,著名的北京香山红叶指的就是黄栌。根据《天工开物》记载,用黄栌枝干煎水染制织物后,如果再用草木灰水进行漂洗,就可以呈现出漂亮的金黄色调。

宋元明皇帝穿什么黄

“陈桥一夜柘袍黄,天下都无鼾睡床。”赵匡胤身披柘黄袍在陈桥发动兵变,建立宋朝,柘黄也由此成为皇权的象征色,深受宋代皇帝喜爱。赭黄或淡黄,成为宋朝皇帝在大宴和常朝时所着衫袍的固定色彩。

无论是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还是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本族服饰与汉族服饰都呈现出融合兼存的状态。建国之初,辽金元都以本民族服饰旧俗为主,随着政权的进一步稳固,汉族服装礼仪文化的地位开始抬升,两种文化产生了交融合璧的独特面貌。

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都喜好白色服装,但是随着汉族服饰色彩文化的不断影响,以唐宋为基本框架的服装色彩体系也开始发展起来。辽国皇帝在重熙五年以后开始穿着汉服,公服与常服改为柘黄袍。金太宗即位以后,将常服改为赭黄袍。元代皇帝在大宴时虽穿着本族服饰,但是严禁庶人穿着赭黄色。渐渐地,黄色在辽金元时期成为皇帝的心头所好,成为庶民不可逾越的色彩禁忌。

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礼制不备,他召集儒士们修撰礼书《大明集礼》,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了黄色的地位。明代皇帝的常服最初采用月令色彩,只有在祭祀黄帝的土王之日才穿着黄袍;永乐三年以后,皇帝常服改为黄袍。在存世的明代皇帝画像中,我们看到的基本都是穿着黄色常服的皇帝形象。

黄色不仅在前朝是明朝皇帝的专属色彩,在后宫也是明朝皇后的专属色彩,成为区分妻妾地位的一道鸿沟。洪武三年时规定,皇后与妃嫔都可穿着诸色团衫,但妃嫔的“诸色”有一项重要限定,就是“惟不用黄”。

同时,黄色延续着唐宋以来的礼仪制度,是臣民不可触碰的禁区。多位明朝皇帝颁布过禁黄令,除赐服外,严禁臣民穿着或使用代表帝王的黄色系,包括黄、柳黄、姜黄、明黄等色。

宋元明时期的黄色,呈现出深沉高雅的金黄色调,主要由柘木染制而成。柘是与桑并重的经济型树种,从先秦时开始,就有在农历三月保护桑柘免遭采伐、后妃命妇亲躬蚕事的月令。柘木的枝可以造弓,根可以入药,叶可以饲蚕,果可以充饥,通身是宝。同时,柘木的树干可以染出从浅黄色到金黄色的丰富色调,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黄色染料。

清朝皇室的黄色等级

在清太宗“衣冠为一代昭度,不相沿袭”的理念下,清朝皇帝颠覆性地变革了服饰制度,同时也创建了一套全新的色彩等级体系。

在废旧立新的过程中,黄色依然代表至高无上的帝王,毫无争议地获得了清朝皇帝的青睐。

清朝初建时期,服装制度虽然还很粗疏,但是黄色已经成为君臣之间不可逾越的色彩分界。清太祖曾多次制定禁黄令;顺治帝颁布了《服色肩舆永例》,除了御赐之外,禁止官民穿着黄色与秋香色;雍正帝则将明黄、石青、大红、月白四色确定为皇帝礼服的月令色彩。

在这个色彩制度之下,乾隆帝又将黄色细分为明黄、杏黄、金黄(类似于橙红色)、香色四色,分别与不同等级的皇室成员相对应。明黄色对应帝后、皇太后、皇贵妃,杏黄色对应皇太子、皇太子妃,金黄对应皇子、贵妃、妃,香色在黄色中的等级最低,对应嫔、贵人、皇子福晋、郡王福晋等人。

与前朝皇帝相比,清代皇室更喜欢穿着鲜艳的黄袍。槐米(或槐花)与栀子成为黄色染料的主角,并通过添加少量红色染料,细腻地区分出黄袍的不同色阶与色相。

槐米染料是指国槐的花蕾,可以染出鲜亮的明黄色;栀子染料是指山栀子或水栀子的果实,可以染出灿烂的橙黄色。这两种染料药染兼用,使用历史非常悠久;直到清代,染用功能逐渐替代药用功能,真正成为“入染家用,于药甚稀”的本草。

在五正色里,原本低调的黄色,因为皇帝个人的色彩偏好,逐步变为皇帝专用色。

隋唐皇帝喜好赤黄,宋元明皇帝喜好金黄,清朝皇帝喜好明黄,黄色的地位一路攀升,从日常走向高位,至今仍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文化地位。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02日 08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