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网 手机版
中国 亿元 美国 企业 万元 文化 公司 项目 游客 产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对接“地方需求”作答“三农课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09 19:36:00    

YMG全媒体记者 徐峰 通讯员 王玉婷

创新正为农业领域铺设一条乡村振兴、民生向荣的改革之路,对新农科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以“专业课堂”为起点,将社会服务网络经由“人才”之手向“地方需求”精准辐射。

当一个个科技小院如雨后春笋般在田间地头扎根,心系“三农”成为每个学生的专业信条,师生正齐力推动的“课堂革命”在教育改革的同时为地方经济、民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力。农业领域高等教育改革提质的进程正踩着时代创新的节点同频共振,为城市注入了蓬勃发展的动能。

教改项目更新 服务地方现代农业战略需求

新农科人才的“种子”扎根学习的土壤,在课堂上、乡野间汲取“创造力”的养分,在不断提升个体能力的同时,以人才的集体之力反哺地方。

基于此,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启动了新一轮课程体系优化升级。在外语类核心课程中规模化应用AI工具,技术赋能教学取得突破;新增并完善教材改革项目,2025年开展研究院教改项目5项、中国农业大学教改项目3项、中国农业大学“一院一品”项目1项;加强教学视导与质量监控,稳步推进课程评价体系改革,深入实施“全过程动态评价”机制;开展课程思政专项行动,启动课程育人大纲编写……

当“焦点”更为具体地深入到教改过程中,烟台研究院开展的3项中国农业大学关于“推进‘课堂革命’赋能教育教学高质量前行”的校级教改项目,正为实用型课堂撰写“新策略”。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课堂革命”在教育教学数智化转型、课程教材“两性一度”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等关键领域深化改革创新与实践,重点推进AI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度应用,加速新型教学方式、方法革新,加快形成一批高质量数智化教学资源与典型应用案例。以新版培养方案与“大课制”改革为重要抓手,强化一流课程与教材的体系化建设,推动课程育人大纲、教学内容、方式方法的整体性提升。与此同时,更注重跨学科知识交叉、科技发展前沿与真实产业案例等及时融入课程教材内容,研究构建“产业需求—科技发展—教育供给—能力提升”的联动机制。

而另一方面,从课堂到实践,为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服务国家战略的主体意识,中国农业大学2025年度“一院一品”实践育人品牌项目建设也随之启动。烟台研究院“‘智耕未来’现代设施农业创新实践基地”项目正式开始建设,聚焦设施农业领域人才急需,按照中国农业大学最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烟台研究院对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进行全新设计与构建。通过搭建“涵盖设施农业全产业链、贯通‘五育’并举育人链”的综合实践平台、打造“校企协同双师共同体、融通产教双能育人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构建“主线+平台+模块”多元协同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积极探索新农科背景下的设施农业专业本科实践教学改革,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开展“强农兴农”训练,推进院企联动、深化产教融合,推动创新型高水平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服务地方现代农业战略需求及高质量发展要求提供支撑。

科技小院数量递增

技术转化应用到“农林牧渔”

为推动乡村振兴,科研创新开辟了一条高效的服务之路。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持续加强省、市、院三级科研平台和基地建设,优化科研设施设备,健全科研创新平台和创新团队的监督管理机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组织学院及相关学科队伍积极申报市级工程中心“现代设施农业与资源环境烟台市工程研究中心”;强化“蓝色粮仓生物安全与新质生产力创新山东省工程中心”“数字渔业山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以及“烟台市葡萄酒风味技术重点实验室”市级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支持、推动乡村振兴研究中心、生物质能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海洋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中心、葡萄与葡萄酒研究中心、农业农村规划研究中心5个校内中心工作;葡萄种植校内科研基地、无人农机作业与大数据监测基地建设进展顺利。同时,牵头成立山东省数字渔业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科学研究体系,推动数字渔业关键技术的转化与应用;发挥科研创新团队作用,新增科研项目20项,合同金额835万元,较2024年同期立项数量增长84%,项目经费增加92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目前已初步形成以研究院为指导、科技小院和教授工作站为输出、乡村振兴示范区为辐射的社会服务网络。今年,新增现代设施农业、滩涂与湿地渔业、现代生态农业等方向科技小院4个,并启动“中国农业大学科技成果展示与技术交易中心”项目筹备,促进更多科研成果服务地方发展。

更值得一提的是,烟台研究院突出科技帮扶特色,围绕组织共建、规划发展、科技武装、产品直销、文化提升等领域系统化推进包村帮扶工作,已经持续开展乡村振兴人才专题培训200余人次,推动了区域乡村振兴。

专业紧跟产业动态

人才培养延伸全球视角

2025年,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新增生物质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伴侣动物方向)、生物工程(营养与健康方向)、城乡规划、酿酒工程5个本科专业,以及气象、食品与营养、水产、渔业发展4个硕士学位专业,实现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渔业发展领域农业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首批招生,资源与环境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学费标准备案工作顺利完成。

在专业结构日益完善的当下,烟台研究院的人才培养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今年本科招生人数增至1000人,同比增加350人,专业学位硕士录取1163人,较去年增加177人。

不仅如此,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的人才培养触手还联动海外,将课堂延伸至农业全球化发展的模式中。

早在2023年,中国农业大学就与烟台市政府签署了加强深度合作备忘录,以进一步推动实施中外合作办学。烟台研究院成立合作办学工作专班,主动与国外高校加强沟通,重点推动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办学。目前,已拟好与英国普利茅斯大学合作的专业衔接协议;正与梅西大学商讨拟合作专业及合作模式。依托海外访学项目,烟台研究院密切与海外高校的校际交流,2023年8月首次启动巴西圣保罗大学夏季访学项目。截至目前,先后与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德国霍恩海姆大学、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等设立访学项目,鼓励师生走出国门,推动校际教学与科研合作。同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落实2项发展中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计划,接受巴基斯坦和埃及的2名青年科学家来研究院工作,助力“一带一路”建设。

海内外合作拓宽了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人才培养视角,新农科人才成长的土壤也在专业创新升级的进程中变得更为广阔、深厚。

软硬设施不断升级

打通“学业到就业”人才输送链

随着烟台市城市创新步伐的加快,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也在着手硬件设施的升级改造,有序推进科创大楼建设,启动了校园道路整修、新建学生公寓建设及校园规划修订等工程;启用智慧农业工程中心,改善气象学、工程测量、设施农业构造及水循环系统实验条件。目前,已完成近两千平方米的科研实验室改造,推进博士、硕士点实验室建设,实验软硬件条件不断得到优化。

软实力跟进升级。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已构建“学业—就业”帮扶机制,开展各类活动30余场;持续深化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开展志愿服务297人次、2155小时。中国农业大学烟台研究院负责人表示,将持续完善新增本科专业和学位授权点的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设施建设,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服务中心、学生社区建设,发挥“启新”育人工作室功能,创新“学生服务轮岗制”,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围绕中国农业大学“8+2”行动计划部署,烟台研究院以推进硕士点、博士点建设为契机,以改革提质为主线,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核心,致力于实现高质量赋能地方发展的新格局。

责编:秦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