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亲网 手机版
中国 亿元 美国 企业 万元 文化 公司 项目 游客 产业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交通运输部这项主题宣传活动 为何2025年首站聚焦临沂公交?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0 14:23:00    

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因为有关刀郎演唱会的一项创意,远隔万里的山东临沂和新疆乌鲁木齐,奇妙地连接在了一起。

乌鲁木齐,是刀郎成名曲《2002年的第一场雪》中的名句——“八楼的2路汽车”的原生地;临沂,则是“山歌响起的地方”刀郎2025巡回演唱会的重要一站。

临沂公交正逐步探索一条适合中小城市的公交改革发展路径。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而连接它们的创意,正是来自临沂公交的“八楼的2路汽车”。因为这个创意,来自五湖四海的歌迷在临沂感受到了一场“错位时空”的约会。这台复古涂装的红白相间“2路汽车”,停靠站点还原了歌词中的“八楼站台”。

刀郎唱响临沂的日子,这台车,成了歌迷的打卡热点。而临沂,也成了社交平台上的流量热点。值得一提的是,见证这一创意的还有一群特殊的歌迷,他们来自四川。而四川,正是刀郎的出生地。

四川歌迷在临沂公交“八楼的2路汽车”打卡。图片来源:临沂公交集团

“当刀郎将《沂蒙小调》唱响,全场观众开启万人大合唱。好客山东,亲情沂蒙,真是名不虚传。虽然演唱会已经落幕,但总感觉曲终人未散。”9月8日,在这次演唱会落幕60余天后,一位“刀迷”这样回忆在临沂的亲历。

在这位歌迷的眼中,公交,是临沂的一面镜子,它映射出了这座城市背后的服务意识。而在临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宁看来,公交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而这也是她着力奋斗的目标之一。

也是9月8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的2025年“我的公交我的城”主题宣传活动在临沂启动。此次活动,为何将今年首站聚焦临沂公交?记者试图寻找答案。

在乘客眼中,公交好似一面镜子,它能够映射出一座城市的服务意识。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周到”背后

一次精心组织的系统保障

关于这个答案的寻找,记者首先从社交平台开始。搜索关于“刀郎”“临沂”“公交”等关键词,记者注意到这样一个描述——周到。

或许这些歌迷并不知道,在“周到”的背后,是一次精心组织的系统保障。

记者了解到,为了完成刀郎演唱会的接驳疏散任务,临沂公交集团共发送运营台数452台,执行班次1856个,运送客流量7.8万余人次。

演唱会期间,专门抽调100余台保障车辆及40台应急备用车辆保障演唱会观众出行,开通6条公交“山歌专线”,4条“P+R”接驳线路和摆渡线路,覆盖市区主要枢纽、商圈及热门居住区,实现“一站式”直达演唱会举办地奥体中心。同时,加密奥体中心周边40条公交线路,延长运营时间,通达市区主要宾馆、酒店、景区。

除此之外,一百余位公交志愿者组成的“护航小队”,现场设置服务引导台,提供路线指引、行李搬运、防暑物资发放等服务;针对老年及特殊群体,开辟绿色通道;为外地歌迷推荐换乘方案和文旅攻略……

不仅如此,临沂公交集团还对奥体中心周边站点进行优化,更新候车棚牌、增设临时指引标志、加装夜间照明设施,提升乘客候车体验。重点站点、接驳车辆配备防暑降温物资和应急医疗箱,保障歌迷安全。

在临沂采访期间,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乘坐公交的外地游客,除了方便、整洁等评价,他们也提到了“周到”这个词。

在临沂公交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宁看来,公交是一张“流动的城市名片”。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周到”背后

公交从“通勤工具”向“生活伙伴”转变

谈及这份“周到”,李晓宁并没有回避过去,她直言:“临沂和许多城市一样,也曾面临公交线网重复率高、覆盖不足、服务体验跟不上市民需求等共性难题。”

她透露,2023年以来,围绕“便捷、高效、绿色、智慧、温暖”五大目标,推进了线网优化、智慧赋能、绿色转型、精准服务和品牌升级五大工程,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小城市的公交改革发展路径。“三年来,日均客流从13.7万人次增长到32.8万人次,公交正从传统的‘通勤工具’转变为市民的‘生活伙伴’。”

如何转变?李晓宁提到了这样几个路径。

一是重构线网,提升运行效率。她表示,通过“减法”(裁撤低效线路)与“加法”(新增刚需线路)打造“快干支微特”五级网络,累计新开线路30条、优化61条,填补空白路段185公里,惠及232个社区、45万群众。通过“便捷、舒适、公平、认同”四个维度的系统性举措,打破“一刀切”运营模式。根据线路功能定位、客流特征、运行时段,分步实施“差异化调度”,实现“高峰保运力、平峰提效率、特殊时段保覆盖”。

二是智慧赋能,构建数字公交生态。她透露,围绕“线、车、人、场、站”五大核心要素,构建“智能调度、精准服务、碳惠闭环”的转型路径。通过建设“智慧公交体系”,实现“调度智能化、服务数字化、管理精细化”。

三是绿色转型,践行“双碳”使命。李晓宁说,三年来新增新能源公交车940台,通过“公交全面电动化、充电网络专项债建设、碳积分普惠生态”三大核心举措,构建“绿色运营—基础设施—全民参与”的低碳发展闭环。

此外,拓展场景,服务民生需求。据介绍,通过“枢纽为核、站点为眼,路段为骨”的多种换乘方式,强化公交与长途客运、慢行系统的衔接,构建“无缝换乘”网络。

采访中,李晓宁多次提到临沂公交的品牌定位——“出行即美好生活”。一位交通领域记者直言,将公交进行品牌化打造,这样的城市不多。

记者了解到,临沂公交围绕“公交+夜经济”“公交+文旅”“公交+公益”三大方向,已推出八大创新服务模式,构建起多元化公交服务体系。

公交从传统“通勤工具”转变为市民“生活伙伴”。图为临沂一公交站点的“助老服务”。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周到”背后

保障“公交路权”是提速关键

为提高群众出行便利,发挥公交时效,临沂公安交警部门在提高城市道路通行效率、保障路权、优化公交专用道管理、大型赛事公交疏散保障等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

临沂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安交警部门始终将“公交优先”作为核心工作原则,全力保障公交车辆运行畅通。

“保障公交路权是提速的关键。”他举例说,在城区蒙山大道、温凉河路、金雀山路等道路共设置高峰期公交专用道380千米。通过设置交通标志、加装物理隔离和电子监控设备,对公交专用道实行管理,确保“专道专用”。此外,通过设置“绿波带”、优化信号灯配时、改造拥堵节点等措施,全面提高道路通行效率,为公交快速运行创造条件。

此外,针对大型赛事活动散场的大客流,提前制定预案,通过设置公交临时专线、开辟临时专用通道、远端分流社会车辆等方式,确保公交车辆“进得去、散得快”。同时,加强沿线巡逻和清障,保障疏散通道畅通。

临沂公交“淑琴热线”成为市民口中的“暖心纽带”。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周到”背后

“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理念

2025年,“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倡导绿色低碳出行”被写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记者在采访期间注意到,“治理拥堵、公交优先”已被纳入临沂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惠民政策。

在《2024年临沂市政府工作报告》中,记者查询到这样两段涉及公交的表述。2024年,“临沂新投入公交车440台,通勤高峰期年度平均拥堵指数下降5.2%”。2025年,“统筹抓实公交、停车、路网、慢行、智慧等治堵措施,拥堵指数再下降5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临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3.3万公里,一年超1.2亿人次畅享公交出行。

“我们始终把交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开路先锋,推动国内交通立体成网、国际运输联通世界。”临沂市副市长李贤荣说。

“交通是现代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发展。公交,则是城市交通的骨干、服务民生的载体。”临沂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勤勇以“血脉与骨干”为喻,表达公共交通对于城市发展的意义。

临沂公交设置的解压室,为职工构建心理健康保障机制。封面新闻记者 卢荡 摄影

在“公交优先就是民生优先”的理念引导下,临沂问需于民、精准施策:施划公交专用道330公里,推行重污染天气、早晚高峰等时段免费乘车政策,开通助学公交、夜巴士等特色线路……

山东省交通运输事业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安圣兵认为,临沂构建了“公交+生活”精准供给服务体系,为全省公交高质量发展树立了标杆。

“公共交通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石和重要支撑。”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城市交通与轨道交通研究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陈徐梅认为,“公交优先”战略不能动摇,政府应因势利导、因地制宜,科学确定发展模式,实现城市、行业、企业、乘客共赢。

在临沂采访期间,来自交通、公安等领域的多位相关负责人均表示——将持续听取市民建议,不断创新方法,为公交出行提供更好保障。

相关文章